热门搜索: 石材雕塑 天然气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能源动脉如何穿越自然保护区

添加时间:2024-08-07 08:41:48   浏览次数: 次   作者:记者王锦涛   出处:人民日报    【 】   打印   关闭窗口

 核心阅读

        正在施工的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穿越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4.6公里。为了保护脆弱的荒漠生态,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工程通过科学选线、绿色施工、生态修复,让顺利施工与保护生态得以同步推进。

  年降水量仅4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200多毫米,即便在夏季,稀疏的灌木也鲜有绿意、普遍发黄……

  这里,是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下简称“西四线”)必经之地。

  这里,生态异常脆弱,却有高等植物455种、脊椎动物210种、昆虫38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发菜,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普氏野马、雪豹、白唇鹿、金雕等。

  能源动脉须贯通,生态环境要保护。“通过科学选线、绿色施工和生态修复,西四线施工走出了一条‘生态路’。”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甘宁工程项目部酒泉分部经理王辉说。

  选线——

  为有效保护稀有植物和湿地,管线作业带做了两次微调

  出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城,西行约两小时,便进入保护区北片区。

  管护员仔细核对准入证、做好登记后,记者换上劳保鞋和工装,戴好安全帽,随施工人员前往工地。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6月,分南、北两片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交汇处。”保护区管护中心资源保护科负责人王亮说,这里的荒漠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四线贯穿保护区64.6公里,管道沿线水资源稀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我们与保护区管护中心签订《生态保护与管理协议》,依法合规取得施工许可。”现场施工单位中石化江汉油建工程有限公司西四线三标段负责人韩江平介绍,入场后,首先组织人员进行了踏勘。踏勘分两组,每组每天行进3公里左右,通过目测加无人机等方式,对作业带沿线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等做了详细勘察。

  “踏勘,为的是精准掌握管道沿线的生态细节,以便优化调整。”韩江平说,经过踏勘,与设计单位对接后,对管线做了两次微调。

  在桩号为BA035—037段,踏勘队员发现了一片裸果木。

  “裸果木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在古地中海、亚洲中部荒漠区内属比较稀少的荒漠残遗种和稀有种。”王亮说,其生于沙地、砾石质戈壁荒漠地带,是构成石质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之一。

  “我们主动避让,管线作业带向西偏移80多米。”韩江平说。

  沿着西四线穿行,一泓清泉闯入眼帘,大片芦苇随风摇摆。王亮说,这是保护区内的大泉湿地,也是保护区内动物的生命源泉。

  “在这里,管线再次微调。”韩江平说,为保护湿地植被、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打扰,调整管线超6公里、偏离湿地40多米。同时,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降低车辆行驶速度,远离湿地加注油料,将噪声、扬尘和油污可能对湿地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准备——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培训,实现一体化绿色施工;保护区同步加大巡护力度

  在施工现场,一幅“进场施工须知”格外醒目,9种重点保护植物、9种重点保护动物都做了图文标注。

  “在工地,这是标配。”韩江平说,“保护区内施工,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边界感,什么不能碰、哪些不能动,必须心中有数。”

  早在施工准备阶段,项目部就组织专家对施工可能对保护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保护措施,经专家评审后报保护区备案,并邀请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专项环保教育培训。

  “要让大家知道,在保护区内施工,生态必须优先。”王辉说。

  为缩短通勤时间,高效施工,减少对保护区的扰动,“经过现场踏勘,在红柳压气站南侧已有场地搭建起75间标准野营房,作为生活营地。”韩江平说,配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装桶,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后,再由专人运到附近柳园镇处理。

  “就连管道,保护区都是专门定制的。”王辉说,一般线路管道壁厚为18.4毫米,保护区内采用的是22毫米加厚钢管,“这意味着,强度设计系数提高一个等级”。

  同时,项目部利用无人机、机组布控球、驻地摄像头等进行监控,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施工举措及人为破坏及时纠正并制止,在保护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绿色施工。

  施工单位能否守好生态红线,保护区管护中心有“绿色标尺”。西四线在保护区开工后,保护区管护中心抽调管护员专职负责巡护。“我们会定期、不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确保作业带不越‘生态线’。”柳园管护站副站长潘雪娇说。

  施工——

  车辆沿巡护道路行驶、严禁超范围碾压,竣工后及时进行生态修复

  走在覆盖砾石的作业带上,脚下是直径1219毫米的天然气管道。

  贯穿保护区的64.6公里管道,由5000多根长12米、重8吨的管道焊接而成。如此多的管道、这么长的距离,怎样才能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送抵施工点?

  “先要办理人员和车辆准入手续,经保护区管护中心批准同意后才能入场。”韩江平说,运输管材的半挂车辆进入保护区后,有专人引导,只能沿着管道巡护老路行驶,严禁超范围碾压。

  历经多年风雨和演化,荒漠区地表已“结痂”,“锁”住了地下的沙尘。倘若车辆不按指定路线前行,“结痂”的地表一旦被碾碎,荒漠的大风就会“撕”开地面,掀起沙尘。于是,施工时采用“钉边桩+绑红绳”方式,让车辆行驶在原有道路。“很多时候,作业带近在眼前,但运管车辆必须绕行。”韩江平说。

  布好管道,便是焊接。西四线采用全自动焊接,速度快、一次合格率高,为方便附近野生动物自由穿行,焊接后的管道架在高1.2米以上的管墩上。
 
  之后的管沟开挖,也是“极限”操作。“一般作业带设计宽度为28米。”韩江平说,在保护区内只批复了24米,这意味着挖出的土若全堆在管沟旁,堆土高度将超过规范要求,造成安全隐患;必须将多出的土方外运至指定区域堆放,用防尘网苫盖,固定的运输线路租用洒水车降尘,回填时再运回作业带。“虽降低了工效,但避免了超宽‘越界’。”韩江平说。
 
  眼下,管道建设正在收尾。“竣工后,将进行生态修复。”王辉介绍,地面植被稀少、质地以裸露石质为主的地段,将采用碎石覆盖;临时便道地表松软地段,将采取平整压实、洒水处理,使浮土迅速形成钙质和结皮,避免风蚀形成扬沙。同时,选择耐旱、耐盐碱的当地优良乡土植物,辅以人工补水等措施,让生态系统恢复如初。

回顶部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产品中心新闻资讯学习培训公司动态合作联营人力资源联系我们

冀公网安备 130602020007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