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石油市场供需由紧张逆转为宽松, 2014年下半年油价呈现断崖式下降。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油气行业逐步进入“再平衡”阶段,未来油气行业将步入新常态。
供需关系调整节奏加快,油价围绕价值小幅频繁波动
自2014年国际油价大幅下降以来,全球油气行业开始回归供需再平衡的轨道。期间,美国得益于页岩油革命,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中除沙特外的又一个机动供应国,打破了行业原有格局,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总体判断,未来几年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或略有宽松,美国作为完全市场化的机动供应国,有能力依市场行情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中期(2020年之前)国际油价将因此围绕价值中枢呈小幅频繁波动态势。
从需求侧看,世界石油需求表现相对刚性,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且较为平稳。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可达1亿桶/日,年均增幅1.4%。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于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OECD国家可能会有小幅下降。
从供应侧看,随着技术进步,大量资源进入经济可采序列,全球油气资源增长,供应相对充裕。过去10年,全球储采比持续增长,同时技术进步也促进了油气生产成本下降,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其平均井口盈亏成本从2014年的70-80美元/桶降至2016年的30-40美元/桶。
从市场角度看,机动生产能力可迅速有效地平衡市场的失衡。美国油气生产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特点,作为全球石油市场一个新的机动供应国,生产商对市场价格信号反应迅速。相对于传统的机动供应国,主要是欧佩克国家,特别是沙特,美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石油生产弹性大、市场化程度高,对油价的调节较为及时自如。因此,美国的机动生产能力可迅速有效地释放。
从长期历史规律看,油价将围绕价值中枢上下波动,石油更多地回归商品属性。以往,由于地缘政治、突发事件等原因使市场出现阶段性失衡,导致国际油价会出现大起大落,但在价格调节作用下,石油供需终将逐渐平衡,使油价回归价值本身。纵观半个世纪的市场变化,国际油价基本围绕50-60美元/桶的价值中枢波动。
全球天然气供应过剩,油气市场互动性减弱
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慢于预期,前期过于乐观的判断造成市场供应相对宽松,短期内难以达成供需平衡。跨地区贸易增长致使地区间的价格联动增多,同时也增强了天然气市场的独立性。
天然气黄金时代没有如约而至。IEA 在《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中曾提出“天然气黄金时代”情景,预计2008-2015年年均增速2.27%,2015-2035年年均增速1.67%。但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并没有到来,2008-2015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仅为1.85%;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1932亿立方米,远低于IEA预测的2470亿立方米。
全球天然气市场相对宽松。天然气生产商基于对市场需求的乐观判断,2010年以来在全球各地陆续启动了一大批LNG项目,这些项目将在今后几年密集投产。预计2020年前,全球天然气供应能力继续快速提升,产能较2015年增长近50%,增量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俄罗斯。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放缓、替代能源发展加速、区域市场和贸易机制不成熟的影响,预计2016-202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速仅为1.5%甚至更低,期末LNG富余能力将超过7000万吨/年,市场供应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
天然气贸易活跃,欧亚天然气市场联动加强。随着供需宽松带来的气价大幅下降,供应商趋利而动,致使贸易量增长。欧亚大陆间的管道联通,如中俄、中亚与俄欧天然气管道,也促成了欧亚天然气市场的价格联动。随着美国增加LNG出口,这种联动还将从欧亚传导到北美,首先体现在全球天然气现货价格的区域差异缩小,以后也将带动长贸价格的联动。
油气价格关联性减弱,天然气独立性增强。随着全球天然气市场规模增大,市场间联动性增强(首先表现在欧亚市场),特别是欧美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展成熟以及LNG现货占比快速提升,未来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油价的关联性将进一步削弱。目前,长贸价格基本仍与油价挂钩,未来将会逐步脱节。美国已经提供了一个油气生产独立的范例。
美国“能源独立”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地缘政治不断重构
美国“能源独立”的趋势不会改变。美国能源政策与页岩油气革命相辅相成,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10年的60%降至2016年的32%。当选总统特朗普主张增加基础建设投资,虽然将刺激石油需求增长;但其政策取向主张重视美国传统化石能源,对美国油气行业的长期发展利好。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生产成本降低以及特朗普新政的实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进一步下降,其能源独立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欧佩克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下降。欧佩克近年一直处于两难选择,油价过高,将刺激美国页岩油开发以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替代能源发展;油价过低,对石油高度依赖的国家经济不可持续。2016年底,欧佩克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部分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联合减产协议,说明沙特年轻王储提出的不计油价增产保市场份额的策略在现实中遇到了压力。对于这些产油国来说,国际油价绝不仅仅是原油生产成本的简单反映,还要体现主要产油国的财政收支需求,事关政局与社会稳定。要改变这一现状并非易事,中期还难以看到成效。与此同时,非欧佩克原油生产国,特别是美国的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应对低油价能力显著提升。这“一升一降”将动摇欧佩克在未来石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油气生产西移,消费东移,区域不平衡加剧。生产方面,东半球的俄罗斯、中亚、中东和北非等资源国构成了传统石油供应链。西半球的北美和拉美地区构成非常规资源供应链,该地区剩余石油储量在世界石油总储量的占比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大幅升至2015年的33%;石油产量占比由2005年的24%上升至2015年的28%。消费方面,传统欧洲市场正在萎缩,北美和欧洲油气消费渐近峰值,在全球石油消费中的占比将分别由2015年的23%和16%下降到2020年的21%和14%;亚太超过欧美成为最大的油气消费中心,消费占比全球三分之一。亚太地区资源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区域不平衡加剧,带来石油市场贸易流向的新变化。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是创新合作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是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东南亚、中东、中亚俄罗斯乃至非洲,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传统的油气资源国,充分发挥油气合作的龙头功能和框架作用,有助于深化相关合作,提升区域合作影响力。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深入,终将对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产生带动作用。
替代能源加速发展,石油需求峰值提前
虽然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力地位,但新能源在环境需求和政策刺激的作用下正快速兴起。中长期来看,将成为改变石油需求增长轨迹的重要因素。
中长期内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动摇,石油和天然气将长期占据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半壁江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能源。
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迫使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巴黎气候协议》这一有约束力的全球性新协议将会抑制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推动新能源加快发展。
交通运输业是实现新能源发展迅速替代的主要方向。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均发展迅速。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09年的0.56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62万辆,保持了119%的年复合增长率。2016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0.2万辆,同比增长62.7%,保有量近90万量;2016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替代了约70万吨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费量的0.6%。随着规模效应加大和技术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将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对成品油消费影响有限,但中长期来看,将成为影响石油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石油需求峰值将提前到来。新世纪初更多的考虑是供应峰值而不是需求峰值,但随着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关注的重点转向需求峰值的问题。石油需求峰值主要受交通运输燃料需求的影响,根据中石油经研院预测,2030年全球石油消费超过51亿吨后,进入高位平台阶段,2040年后加速回落,这比大家的预想要提前很多。国内主要机构对中国的石油需求峰值预测均有所提前,部分机构甚至表示柴油需求已经达到峰值,汽油需求在2025年达到峰值,石油需求在2030年达到峰值。
技术创新活跃,油气行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全球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新技术突破逐步逼近临界点,这一切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世界能源发展。
在油气生产方面,新世纪以来,以定向钻井和水力压裂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就了北美的页岩油气革命,冲击了整个行业版图。未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将改变油气行业的未来。
在油气消费方面,能源效率的提升将进一步抑制消费。无论政府还是业界都在强调使用效率的提升,未来效率的提升将进一步抑制全球油气消费。特别是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使能源发展摆脱资源、时空和环境的约束,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消费效率都得到提升,这将对未来油气行业产生很大影响。
替代油气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以及跨界技术将被更广泛地应用。在低碳经济时代,能源技术创新不但关系到减排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繁荣和竞争力。例如电动汽车技术、电池技术,一旦实现突破,成本可行,使用方便,得到市场用户的认可与接受,势必会对油气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商业模式的改变,未来可能出现没有油田的石油公司。如今已出现没有商场的商业企业,像阿里巴巴;没有出租车的出租公司,像Uber、滴滴快车等。未来也将会出现没有油田的石油公司,这类新型公司将利用技术帮助石油公司生产。它们虽然没有油田,但拥有核心技术,未来有可能控制石油的生产。
---中国能源报